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與NBER 前任 President Martin Feldstein 對美國8000億刺激景氣方案的質疑
By Martin Feldstein
Thursday, January 29, 2009
As a conservative economist, I might be expected to oppose a stimulus plan. In fact, on this page in October, I declared my support for a stimulus. But the fiscal package now before Congress needs to be thoroughly revised. In its current form, it does too little to raise national spending and employment. It would be better for the Senate to delay legislation for a month, or even two, if that's what it takes to produce a much better bill. We cannot afford an $800 billion mistake.
Start with the tax side. The plan is to give a tax cut of $500 a year for two years to each employed person. That's not a good way to increase consumer spending. Experience shows that the money from such temporary, lump-sum tax cuts is largely saved or used to pay down debt. Only about 15 percent of last year's tax rebates led to additional spending.
The proposed business tax cuts are also likely to do little to increase business investment and employment. The extended loss "carrybacks" are primarily lump-sum payments to selected companies. The bonus depreciation plan would do little to raise capital spending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of weak demand because the tax benefits in the early years would be recaptured later.
原文全文連結 (washingtonpost.com)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Monetary Policy in Deflation: The Liquidity Trap in Hist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 Zero interest-rate bound, liquidity trap, great depression, Japan.
全文下載
There are monetary echoes from the 1930s too
by Prof. Michael Pettis
I have been on the road for the past few (and next ten) days, in part because of Spring Festival, so I haven’t been able to post as much as I normally do, but I was asked to write an article for a Chinese magazine, which I recently finished, on comparisons between toda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1930s. As the recognition grows around the world of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a in 2008 and the US in 1929, it is worth considering why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the US was so severe and what lessons China should draw from it. I and a few others have discussed one of the similarities so many times and in so many different places that I think by now the whole issue of the trade impact of US overcapacity in the 1920s and 1930s and how it relates to China today is pretty widely recognized.
But there is more. I just finished rereading Barry Eichengreen’s Golden Fetters, a book on monetary condition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and in my opinion one of the great books of financial history). One of the points he makes – in fact it is probably the main point of the book – is the way currency policies (i.e. adherence to the gold standard) sharply constrained the ability of policymakers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the monetary consequences of the 1929-31 crisis. It wasn’t until various affected countries escaped from their monetary handcuffs and rejected gold that monetary policy became flexible enough to permit them to loosen sufficiently to counteract the banking collapse that accompanied the crisis. Eichengreen makes the point often and forcefully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peed with which countries went off the gold standard and the mildness of the subsequent economic crisis.
原文全文連結
誰虧空國庫
既使本黨已經不再執政,仍有人不斷批評民進黨不會執政,讓國家財政惡化,有所謂「虧空國庫」、「債留子孫」、「賤賣國產」之說。但事實究竟為何?
事實一: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浮濫減稅,中央政府稅收早已降到目前偏低水準!
- 我國的租稅負擔率的降低,始於國民黨執政時期。從1995年的18%持續下降至2000年的13.3%,造成本黨執政初期稅收萎縮的困境。
- 1998年實施兩稅合一、1999年調降金融業營業稅率等減稅措施,影響了之後的國庫稅收。
- 反 而是在本黨的執政的努力下,國營事業及非營業特種基金繳庫數顯著增加,由2000年度的1,792億元增至2007年度的2,449億元,挹注政府財政。 2004-2007年,全國稅收連續超徵合計4849億元。2006及2007年總預算連續產生賸餘,合計962億元。
事實二:政黨輪替前國民黨執政的那八年(1993-2000),中央政府債務成長速度比民進黨執政八年(2001-2008)還要快!
- 在民進黨執政之前的八年,國民黨讓中央政府債務從1993年的5千多億元,膨脹至2000年的2兆4千多億,總共增加將近1兆9千億,平均一年增加2356億元。
- 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中,中央政府債務增加了1兆4千億左右,平均每年增加1754億元(表一)。從兩個八年來比較,國民黨讓國家負債增加的速度超過民進黨。
執政黨 | 期 間 | 總 成 長 | 年 均 成 長 | |
國民黨 | 82年初 | 89年底 | 1兆8851億元 | 2356億元 |
5651億元 | 2兆4501億元 | |||
民進黨 | 90年初 | 97年底 | 1兆4028億元 | 1754億元 |
2兆4,501億元 | 3兆8,530億元 |
- 民進黨努力讓中央政府負債占 GDP比例持續下降,從2005年的31%降低至2007年的29.58%。
事實三:本黨執政期間所推動之特別預算,均為因應國家重大事件或解決必要的民生問題而提出。
- 民進黨執政時期提出特別預算的主要的項目如下:
項目 | 金額 | 備 註 |
921震災及重建 | 1782億 | 921災區的災後重建 |
公共服務擴大就業及擴大公共建設計畫 | 777億 | 因應美伊戰爭、SARS疫情肆虐,全球景氣衰退,造成國內失業率上升之衝擊 |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防治及紓困 | 500億 | 有關SARS防疫及紓困 |
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 | 735億 | 因應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產品進口對農民的衝擊。 |
基隆河整治 | 310億 | 解決汐止地區長期的嚴重淹水問題 |
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 | 1160億 | 原「八年八百億治水預算」 |
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 | 5000億 | 「五年五千億」重大國家建設計畫 |
- 若不含上述必要的特別預算支出(合計1兆264億元),本黨執政期間僅增加約4千億的債務。
事實四:政黨輪替前國民黨執政的那八年(1993-2000),出賣國產的金額比民進黨執政八年(2001-2008)還要高!
- 在民進黨執政之前的八年,國民黨在「國有土地出售」及「國營事業釋股」上的收入,合計為6322億元。而民進黨執政期間,則是4413億元。在相同的基礎上比較,國民黨執政時所出售的國家資產遠超過民進黨政府。(表三)
期間 | 政府 | 釋股收入 | 土地出售 | 合計 |
82年~89年 | 國民黨 | 5,319億 | 1,003億 | 6,322億 |
90年~97年 | 民進黨 | 2,343億 | 2,070億 | 4,413億 |
事實五:所謂隱藏性負債,幾乎全是國民黨執政時所遺留下來的!
- 所謂的隱藏性負債,幾乎全數為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所遺留下來的,計有8兆3417億元,主要的內容包括公務員的退休金、公保、軍保、勞保的虧損、農保的虧損、既成道路應付款等項目,其中70%為軍公教福利(表四)。
- 些項目中,僅有RTC(金融重建基金)是民進黨時代才開始的,但這也是為了處理國民黨時代留下的龐大金融機構貸款呆帳。在民進黨的努力下,本國銀行金融逾放比從2002.4的11.76%,大幅下降至2008.2的1.79%。
項目名稱 | 金 額 | 比例 | |
新舊制公教人員退休金 | 5兆3,838億元 |
| 64.54% |
軍保 | 366億元 |
| 0.44% |
公保 | 2,104億元 |
| 2.52% |
長期優惠利息貼補 | 412億元 |
| 0.49% |
軍公教福利項目小計 |
| 5兆6,720億元 | 67.99% |
勞保虧損 | 1兆9,180億元 |
| 22.99% |
農保虧損 | 449億元 |
| 0.54% |
RTC負債 | 613億元 |
| 0.73% |
國安基金長期借款 | 655億元 |
| 0.79% |
民營化基金負債 | 1,200億元 |
| 1.44% |
積欠工業區開發欠款 | 600億元 |
| 0.72% |
徵收既成道路應付款 | 4,000億元 |
| 4.80% |
非軍公教福利項目小計 |
| 2兆6,697億元 | 32.01% |
總計 |
| 8兆3,417億元 | 100.00% |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馬政府造成的台灣經濟危機
一、馬政府上台之後,台灣股價腰斬,經濟成長率由正變負,失業率逼近5%,失業人口超過50萬人。但這還不是馬政府造成的主要危機。經濟不景氣確有其國際因素,馬政府的政策錯誤雖使我們的經濟成長、就業和股價受到比外國更大的傷害,但馬政府錯誤的政策更使我們經濟從基本上受到比這表面上的數據更嚴重的傷害。
二、政府政策難免有時會犯錯而對經濟造成傷害,但偶然的錯誤事後常可修正補救。無心的錯誤互相抵銷之後,也不太會傷害國家長期發展的方向。馬政府任用能力不夠的私黨,態度高傲而不聽人民與專家的意見,所以決策常亂成一團。這當然會傷及人民的信心、經濟效率、以及景氣,但這也還不是馬政府最大的問題。
三、馬政府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在基本心態和理念上有嚴重的偏差,這種基本或結構性的偏差,使他們的決策有嚴重系統性的偏差,也就是很多同方向的錯誤同時發生,各次錯誤不只不會互相抵銷,反而是同方向而可能相互加強,而造成系統性的偏差和錯誤,並對國家經濟的基礎造成嚴重甚至難以恢復的破壞。短短的七個月,他們在經濟方面已造成了至少五大基礎的破壞,政府財政破產、社會愈不公平、產業沒有方向、經濟依賴中國、以及民眾喪失信心。
四、政府若亂花錢,花的時候很爽快,也很浪費,但很快就會讓政府負債累累。而在政府負債偏高之後,未來政府還本付息的壓力就很大,政府通常就只能少做事而不能完成政府的責任,或者要加稅而使子孫負擔極大,不然就是要印鈔票來還債和供政府支出,而這就會造成通貨膨脹,國民黨在中國時就是這樣胡搞,不只中國產生惡性通貨膨脹,台灣也受害而最後有四萬元換一元的結果,台灣人民幾十年的儲蓄化為廢紙
五、為了避免執政者破壞財政,各文明國家都對政府的赤字和負債設定一些規範,更要求政府支出要通過預算程序,而且政府也不能不管有沒有替代的財源就隨便減稅。然而馬政府上台這七個月卻一再玩法來逃避這些財政規範,財政紀律已蕩然無存,再搞下去許多國家人民的財產會被他們掏空,財政也將破產。這裏只舉其中的一部分:
- 半年間宣佈各種減稅措施,包括油品貨物稅、遺產稅、證交稅、促產條例擴大和延長、所得稅等等,使每年稅收減少一千兩百億元。
- 以排除公債和預算法限制擴大公共投資和發行消費券,要多舉債五千億元。
- 主權基金之構想擬動用外匯準備五千億元以上。
- 擴大國發基金至一兆元以對企業紓困和股市護盤,要向金融機構借款八千億元。
- 為大企業紓困,要保證其貸款六千億元,其中將有數千億變變成呆帳之損失。
- 無規劃配套,忙亂中宣佈保證所有銀行存款,同樣措施在東亞金融風暴時造成政府約兩兆元的損失。
- 愛台十二項建設和其他公共建設擬設立基金借款進行,而逃避公債法限制,金額可能又數兆。
- 擬將公有土地使用權及某些政府未來收益,美其名為證券化等方式先賣出去,其實也就提早把未來收益拿來用,寅吃卯糧的意思。
- 2009年預算稅收依2008年經濟成長超過4%,2009年成長5.08%編列,而目前情勢2008年經濟成長率低於2%,2009年極可能負成長,這將使2009年實際稅收比預算少一千億元以上,使赤字遠大於預算。
- 其他為吸引台商及國外資金回流等等政策,還有一堆減稅政策。而股市護盤可能造成的幾千億損失,最後也要由政府和全民負擔。
六、這種種不守法規和財政紀律的做法,將使未來政府債台高築,使未來的執政者難以施政,甚至使政府破產或造成通貨膨脹。
七、這種無管制的借錢花錢,造成很多綁樁、貪污和官商勾結的機會,也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
八、政府減這麼多稅,花那麼多錢,但仔細看其中大部分是為有錢人資本家而花,弱勢者所分到的極少,這種違反社會公平的財政,已引起包括賦改會委員在內之許多公正人士的反彈。
九、讓油電肥料價格暴漲;縱容和鼓勵中國炒樓團等不動產泡沫;消費券不能用於攤販和小店;農村再生條例要讓大地主和炒作集團可以強制徵收其他人民土地,大幅開放企業赴中國投資而不管勞工被抛棄而失業,勞工自7月就很難找到工作。馬總統8 月還說失業率要降到3%。這一切,都顯示馬政府心中不管弱勢者,而一再加大社會分配的不公。
十、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就業都須賴適當的產業發展。民進黨規劃要發展讓國家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知識經濟產業,要讓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並創造更多就業的提昇生活品質產業,也要維護提供人民大量就業機會的製造業和農業。而為讓這些產業能長期留在台灣,民進黨也特別扶助這些產業的群聚效益。國民黨卻缺乏發展國內產業的規劃,他們想到的多是如何讓產業外移,而破壞國內的產業群聚。他們表面上重視的研發和行銷不只不能創造大量就業,製造移走之後研發行銷也將因沒有生產配合而漸淪為空談並不得不跟著生產外移。
十一、國民黨想發展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做中國之中心和門戶等構想,在國際上根本是笑話。瑞士信貸的中國經濟學家陶冬幾個月前來台灣時就公開說,台灣應該想想如何發展自己的特色,去上海看看就知道自己沒能力做別人的中心。
十二、國民黨要做亞太營運中心、中國的門戶、以及宣傳研發行銷卻不重視生產製造的政策構想,並不是真有一套發展台灣之可行計劃,而只是讓台灣產業可繼續外流,讓台灣經濟繼續向中國傾斜的藉口。
十三、產業外移之後難再移回,產業群聚減弱之後將更難有國際競爭力,因而可能持續減弱;下游外移後上游將被被逼跟去;生產外移後研發行銷也將移走;生產外移和勞工失業後,這類勞工的供給將永遠斷絕,而使相關產業難再復活;全國放棄生產製造之後,不只經濟發展陷入困難,弱勢者更將大量失業。迄今未有任何一個像我們這種規模的先進國家放棄製造生產,比我們小很多而有絕佳服務業發展地位的新加坡也不放棄製造生產,只有國民黨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十四、國民黨傾向中國的經濟政策大家都清楚,而為推動向中國傾斜的政策,馬政府在各項和中國往來有關的政策上,莫不高估其利益而低估或忽視其成本與風險,而且也未採取必要的配套措施來防範人民可能受到的傷害。例如馬政府說直航可讓更多中國觀光客來,而忽略也會有更多台灣人去中國旅遊而減少在台灣的旅遊及消費。而馬政府宣示的每天三千到一萬名中國觀光客,至今則每天只有幾百人。又如馬總統說直航可讓台灣農產品更方便賣去中國,而不談中國農產品也更方便賣來。而中國農產品對台灣的出口達台灣對中國出口的五六倍,所以直航後中國多賣來的也可能比台灣多賣去的多很多倍,台灣農民的生意反而要減少。而馬政府對中國產品的大舉傾銷來台,不僅未做預防,反而讓原有的預防和救濟機制荒廢。
十五、馬政府樂見產業和就業外移,放任中國產業前來傾銷,而要大幅開放陸資來台,則台灣經濟和企業體質被馬政府搞壞之後,很多企業甚至整個經濟可能要由中國來救濟甚至控管。他們為中國要幫助台灣經濟之說法而欣喜若狂,正暴露了他們的心態。
十六、除了搞壞財政和經濟的體質,馬政府的眾多謊言也正折損政府和社會的信任。馬政府在政治和兩岸議題上常有欺騙人民之謊言,大如不存在的九二共識和他們已不敢自表的一中各表,小如華盛頓公約說台灣是中國國內不算矮化,可笑如馬英九說的猫熊在台灣中國就不會打飛彈,說謊已成為常態,社會風氣和誠信也將因而敗壞。
十七、在經濟方面,別的不談,光為股票市場馬政府就有極多謊言。例如萬長就是由萬點開始上漲;股市上看兩萬點,雖然後來說是笑話;外資已大賣時,高官說外資對台股有信心;外資已大量匯出時,高官又說外資雖賣但未匯出;外資已連續四個月淨匯出時,官員說上半年外資還是淨匯入;雷曼的債權在國際上售價只剩18%時,官員說雷曼資產大於負債,不要怕;保險公司已不敢多買股票時,政府還宣佈保險公司有八兆資金可投入股市,事後還推說錯誤的資訊是業者提供的;保險公司已虧損而資本不足時,主管機關還要調降其法定資本適足率以強迫保險公司買庫藏股和其他股票;股票明明還看跌,政府卻提供93家企業明牌鼓勵人民買,結果這些股票持續下跌甚多;讓人民買更多中國股票,以及讓台商和中資企業來台上市,都是會使台灣股價下跌的政策,政府卻把它們當拉抬股價的政策來宣佈;股價何時可真正回升,全球都沒人說得準,主管機關更不宜亂講,但馬政府的高官卻講一些預測想拉抬股市。
十八、政府和官員謊言講多了,一方面未來的所做所為得不到人民信任而使政策效果降低,另一方面也使社會互信更降低,而使未來的經濟發展更困難,再一方面是政府和上下官員謊言講多而習慣了,更以謊言代替認真的研究和政策,上下交相騙,政策品質不問可知。
十九、綜合上述,馬政府的做為不只未能救現在的經濟,更會遺禍未來,甚至動搖台灣經濟的整個基礎。財政破產使政府失去能力,使稅負必須增加,使全國債信下降,甚至可能造成通貨膨脹,國家在全球的競爭力會受極大傷害。忽略和欺負弱勢的政策不只造成社會不平,弱勢者及其子女也將失去未來的發展機會,國家失去發展的基盤。產業失去方向和群聚,形成外移和競爭力下降的惡性循環,也失去未來再發展的基礎。經濟依賴中國的傾向不只忽略了產業和就業外移和中國貨傾銷等傷害,更將使中國得以透過經濟而控制台灣的企業家、企業、以及其他人士和政府。政府和官員的說謊則破壞社會的誠信和政府的公信力,也會使官員習於說謊而不規矩做事。國家基礎遭到馬政府如此掏空,實在危險。
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中國須重新平衡經濟
英國《金融時報》社評 2009-01-16
不,那不是個印刷錯誤。中國的經濟增長數據未必全然可信,但我們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理由來懷疑那個經過修正的統計結果——2007年這個全球第三大經 濟體增長了13%。中國經濟無疑一直處於危險的過熱增長之中。去年中國政府試圖給興奮的房地產市場減速時,剎車踩得過狠了一些。而通過切斷對激勵機制的依 賴、執行勞動力及環保標準來提升工廠價值鏈位置的努力,雖然值得稱讚,但也產生了事與願違的影響。再加上出口市場崩潰,所造成的失業局勢比中國政府所能預 想的更加嚴峻。
對於2009年,人們關心的是中國能否實現8%的經濟增長率。這個神奇的數字被認為是確保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但這個命題不對。只要中國 的統計學家這麼說,中國就會實現8%的增長率。即使人們在生活第一線感受到更低經濟增長率帶來的痛苦,僅僅一年的經濟放緩是不太可能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引 發民眾騷亂的。中國人依然相信,政府有能力實現經濟的長期強勁增長。除非經濟多年大幅減速,否則充其量也只會出現一些孤立的騷亂事件。
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今中國要從哪裡獲得經濟增長?巨額的經濟刺激方案或許能重啟建築繁榮,但並不能保證人們會購買房產,除非他們認為價格已經觸底。這可能意味著出現產能過剩和兩度衰退。
中國這個世界工廠近年對歐美的消費狂熱變得過於依賴,現在熱潮結束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表示,出口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已經從1997年的20%增至40%。中國完美利用了由信貸刺激的巨大需求,現在將被迫尋找新 的增長源泉。個人消費佔GDP的比重一直呈結構性衰退。與一些人的幻想不同,僅佔中國GDP三分之一的個人消費,不足以維持國內經濟增長勢頭,更不可能替 代美國的需求。
中國必須重新平衡其經濟,這樣人們就不必為了彌補醫療、教育和社保方面的嚴重不足而儲蓄。中國老百姓,以及亞洲其它地區的老百姓一直過著量入為出的 節儉生活,讓美歐人得以寅吃卯糧大肆揮霍。中國在這個等式中的角色不會在旦夕間發生改變。但是,除非這一角色發生些許轉變,否則中國近幾年的超高速增長不 可能持續下去——不管統計學家們怎麼說。
原文全文連結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The Truth About Japanese Stimulus
Fiscal pump-priming can work to revive the economy.
By RICHARD KATZ
In one of his most famous quotes, John Maynard Keynes declared that even the most practical of men "are usually the slaves of some defunct economist." So, too, in Tokyo, the "practical men" of the ruling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and Ministry of Finance are still stuck in the defunct debates of the 1990s, where one side calls any stimulus financially irresponsible and the other side uses the call for fiscal stimulus as an excuse for wasteful "bridges to nowhere."
With Japan entering a recession that threatens to rival 1997-98, this is not the time for ideological blinders. Even institutions and people normally resistant to fiscal stimulu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to Ronald Reagan's chief economist, Martin Feldstein, now agree this is the time for fiscal stimulus, including a hike in spending, by all major countries.
The need is even greater in Japan than in the U.S., because its export-dependent economy could end up suffering a worse slump and a more tepid recovery. After months of a slow slide, the Japanese economy seemed to jump off a cliff in November. The value of Japan's inflation-adjusted exports fell a record 19% from the prior year. Manufacturing output fell 13% over the same period. Many economists believe that GDP fell by an annualized rate of 8% in October-December, the worst quarterly decline since at least 1955, when comparable statistics begin.
Policy makers have been slow to respond because they're still hostage to several bad ideas. Let's look at some of the myths guiding Tokyo's policy makers and the contrasting realities.
原文全文連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9年1月14日 星期三
全球經濟走到十字路口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歡迎來到2009年。全球經濟的命運將在這一年裡確定,可能影響到好幾代人。有些人肯定希望,我們能夠恢復2005年前後全球失衡的經濟增長。他們錯了。我們的選擇只能是以怎樣的局面來取代。或者是更加均衡的全球經濟,或者是分崩離析。選擇已刻不容緩,必須在今年做出。
我們陷入了70年來最深重的全球金融危機,結果是,在全球範圍內,既有信用、又有意願的大規模私人貸款者已「折損殆盡」。依賴美國龐大的財政赤字和央行信貸擴張,雖然是必要之舉,卻是暫時的權宜之計,它無法使經濟長久恢復增長。必須進行根本變革。
即使是最遲鈍、最自滿的人必定已經清楚,這場危機比得上戰後肆虐於發達國家的最嚴重危機。馬里蘭大學(Maryland University)的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學(Harvard)的肯尼思•羅格夫(Kenneth Rogoff)最近對一年前發表的一份開創性報告進行了更新,闡述了這一點的涵義 *。他們指出,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發生的歷次重大金融危機存在相似之處。通過對若干嚴重危機的綜合分析,他們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結論。
他們指出,銀行業危機平均會拖延2年,伴隨著產出的下降。資產市場跌幅深重:實際房價平均在6年內下跌35%;股票價格在3.5年內下跌55%。失業率平均在4年內上升7個百分點;產出下降9%。
原文全文連結 (FT中文網)
經濟學界的明日之星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conomists do their best work somewhere between the field clinic and the dissection room
TWENTY years ago The Economist wrote about eight young economists who were making a big splash in their discipline and beyond. One of them, Paul Krugman, recently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his model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geography. Ten years later we tried to repeat the trick, identifying another eight young stars, many of whom were taking their discipline far off-piste. One has since achieved even greater fame than anticipated. Steven Levitt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as co-author of “Freakonomics”, a bestselling book published in 2005.
“Freakonomics” owed its origins to a profile of Mr Levitt in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in 2003. Its success has won a new readership for economists, beyond the business section and the opinion columns, in the glossier pages of the weekend supplements. The best young economists, as a consequence, have already attracted plenty of attention. That leaves us in a bit of a quandary. We feel like lonely prospectors, who, returning to a favourite stream, find it overtaken by a gold rush.
Undeterred, we have given the prospecting pan another shake. We asked leading authorities in the discipline to name the best young economists in the world. Between them, they proposed over 50 researchers, but several names recurred on many lists. We have sifted the 50 down to eight, all of whom received their PhDs in the past ten years.
原文全文連結 (Economist.com)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We're All Keynesians Again
Nobody can accus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Fed of inaction.
In 1935, six years after the 1929 Crash, the U.S. remained mired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 as it would be for five years more. At a congressional hearing, then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Marriner Eccles told Rep. Thomas Alan Goldsborough (D., Md.) that there was very little the Fed could do beyond what it was already doing to pull the country out of the doldrums.
"You mean you cannot push on a string," said the congressman.
"That is a very good way to put it," replied Mr. Eccles. "One cannot push on a string. We are in the depths of a Depression and beyond creating an easy money situation through reduction of discount rates, there is very little, if anything, that the reserve organization can do to bring about recovery."
原文全文連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研究貧窮議題的傑出經濟學家(Esther Duflo)
名列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全球百大頂尖知識分子的法國經濟學教授居芙洛(Esther Duflo)女士,傳承一九六○與一九七○年代法國知識分子走出學術象牙塔入世的精神,試圖為對抗貧窮實驗出第三條路。
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發展經濟學教授的居芙洛,學術研究聚焦於貧窮落後國家的發展計畫的成敗關鍵,年僅卅六歲神采奕奕的她,本周獲邀在法國首都巴黎市塞納河左岸「法蘭西學院」開設發展經濟學講座,成為在這個五百年來法國知識界最高殿堂講學的最年輕女性。數百位慕名就教的人士讓講堂一位難求,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還因遲到而不得其門而入。
針對發展經濟學講座如此引人趨之若鶩,居芙洛指出,一方面是大家認為一個年輕女性受邀在法蘭西學院開講座非比尋常,一方面則是眾人都納悶不已,為何各界千方百計想幫窮人脫貧卻總難如願以償。
新聞全文連結 (中國時報)
Esther Duflo個人網站
美經濟協會悲觀╱近年內美失業率 恐飆上12%
一年一度美國經濟協會的年度大會於一月三日至五日在舊金山舉行。會議的基調在第一天的上午就已底定。國際貨幣基金(IMF)前首席經濟學家、現任哈佛大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提出馬里蘭大學學者Carmen Reinhart的最新研究分析,該份論文檢視歷史上多次經濟危機的各項數據,試圖歸納出這波美國景氣衰退的嚴重程度。
新聞全文連結(自由時報)
論文原檔: Aftermath.pdf
Banking_Crises.pdf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郎咸平談中國經濟:未來很悲慘
但中國卻似乎倖免於難,有人更拋出中國救世論,期待中國成為資金避風港,甚至出手拯救陷入財困的國家。中國真的能夠獨善其身嗎?
原文連結:http://epochtimes.com/b5/8/11/24/n2339806.htm
救經濟的怪方法
2008年諾貝爾經濟得主克魯曼指出,2008年金融風暴與1990年初日本經濟相似,都是源自於房股兩市投機泡沫破裂,造成金融機構倒閉,金融機構倒閉像骨牌似的壓倒金融業、製造業、科技業與服務業,造成企業與家庭淨值嚴重縮水,經濟嚴衰退,失業率高昇不下,消費信心劇降,這次與過去的V型衰退復甦不同,2008年是L型衰退,復甦的期間快則2~3年,即到2010年,慢則遙遙無期,等上好幾年。
檢視美國房市價格從2001年到2008年,7年之間漲了6倍,可應證克魯曼的房市投機泡沫理論的正確性,2008年10月支撐泡沫房市的兩大房貸機構終於撐不下去宣佈破產,金融風暴於焉開始。可以很確定金融風暴的原因來自於信用過度擴張,也就是偏離真實價值的信用擴張,想一想一個價值20萬美元的資產,被膨脹到120萬美元,以120萬美元進行借貸,再以完成借貸的文件進行包裝,行銷全世界,一旦爆開來,全世界的信用要往回壓縮6倍,造成的後果,真是難以估計。
「信用過度擴張」既然是風暴真正的原因,因此對治這場金融風暴的方法,應該是「嚴格管控信用」以糾正信用擴張的問題,因此我們看到美國房市開始修正,貸款趨於嚴格,但是台灣馬政府提出的方法卻不是嚴格管控擴張的信用,相反的,是持續擴張信用貸款,政府無節制的舉債,救企業6000億,消費券870億,負債也要救科技業(多少錢?)擴大內需5000億,10號公報緩議(容易借錢?)攏攏總總,一筆比一筆還大,每一筆都與「嚴格管控信用」背道而馳,一筆筆毫無節制的舉債,是否會掉入克魯曼說的「砸錢買垃圾」,不但缺乏監督機制,且協助不良企業,既不合理,也沒有效果,結果只是債留子孫,更難翻身,難怪上週末,一位學經濟的朋友來訪,談到最後,悲觀的說:缺乏監督,持續的擴張信用,將使台灣經濟復甦遠遠落後在世界各國之後。期待經濟復甦,慢慢的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