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救經濟的怪方法

◎張昭仁


  2008年諾貝爾經濟得主克魯曼指出,2008年金融風暴與1990年初日本經濟相似,都是源自於房股兩市投機泡沫破裂,造成金融機構倒閉,金融機構倒閉像骨牌似的壓倒金融業、製造業、科技業與服務業,造成企業與家庭淨值嚴重縮水,經濟嚴衰退,失業率高昇不下,消費信心劇降,這次與過去的V型衰退復甦不同,2008年是L型衰退,復甦的期間快則2~3年,即到2010年,慢則遙遙無期,等上好幾年。

  檢視美國房市價格從2001年到2008年,7年之間漲了6倍,可應證克魯曼的房市投機泡沫理論的正確性,2008年10月支撐泡沫房市的兩大房貸機構終於撐不下去宣佈破產,金融風暴於焉開始。可以很確定金融風暴的原因來自於信用過度擴張,也就是偏離真實價值的信用擴張,想一想一個價值20萬美元的資產,被膨脹到120萬美元,以120萬美元進行借貸,再以完成借貸的文件進行包裝,行銷全世界,一旦爆開來,全世界的信用要往回壓縮6倍,造成的後果,真是難以估計。

  「信用過度擴張」既然是風暴真正的原因,因此對治這場金融風暴的方法,應該是「嚴格管控信用」以糾正信用擴張的問題,因此我們看到美國房市開始修正,貸款趨於嚴格,但是台灣馬政府提出的方法卻不是嚴格管控擴張的信用,相反的,是持續擴張信用貸款,政府無節制的舉債,救企業6000億,消費券870億,負債也要救科技業(多少錢?)擴大內需5000億,10號公報緩議(容易借錢?)攏攏總總,一筆比一筆還大,每一筆都與「嚴格管控信用」背道而馳,一筆筆毫無節制的舉債,是否會掉入克魯曼說的「砸錢買垃圾」,不但缺乏監督機制,且協助不良企業,既不合理,也沒有效果,結果只是債留子孫,更難翻身,難怪上週末,一位學經濟的朋友來訪,談到最後,悲觀的說:缺乏監督,持續的擴張信用,將使台灣經濟復甦遠遠落後在世界各國之後。期待經濟復甦,慢慢的等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