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須重新平衡經濟
英國《金融時報》社評 2009-01-16
不,那不是個印刷錯誤。中國的經濟增長數據未必全然可信,但我們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理由來懷疑那個經過修正的統計結果——2007年這個全球第三大經 濟體增長了13%。中國經濟無疑一直處於危險的過熱增長之中。去年中國政府試圖給興奮的房地產市場減速時,剎車踩得過狠了一些。而通過切斷對激勵機制的依 賴、執行勞動力及環保標準來提升工廠價值鏈位置的努力,雖然值得稱讚,但也產生了事與願違的影響。再加上出口市場崩潰,所造成的失業局勢比中國政府所能預 想的更加嚴峻。
對於2009年,人們關心的是中國能否實現8%的經濟增長率。這個神奇的數字被認為是確保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但這個命題不對。只要中國 的統計學家這麼說,中國就會實現8%的增長率。即使人們在生活第一線感受到更低經濟增長率帶來的痛苦,僅僅一年的經濟放緩是不太可能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引 發民眾騷亂的。中國人依然相信,政府有能力實現經濟的長期強勁增長。除非經濟多年大幅減速,否則充其量也只會出現一些孤立的騷亂事件。
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今中國要從哪裡獲得經濟增長?巨額的經濟刺激方案或許能重啟建築繁榮,但並不能保證人們會購買房產,除非他們認為價格已經觸底。這可能意味著出現產能過剩和兩度衰退。
中國這個世界工廠近年對歐美的消費狂熱變得過於依賴,現在熱潮結束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表示,出口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已經從1997年的20%增至40%。中國完美利用了由信貸刺激的巨大需求,現在將被迫尋找新 的增長源泉。個人消費佔GDP的比重一直呈結構性衰退。與一些人的幻想不同,僅佔中國GDP三分之一的個人消費,不足以維持國內經濟增長勢頭,更不可能替 代美國的需求。
中國必須重新平衡其經濟,這樣人們就不必為了彌補醫療、教育和社保方面的嚴重不足而儲蓄。中國老百姓,以及亞洲其它地區的老百姓一直過著量入為出的 節儉生活,讓美歐人得以寅吃卯糧大肆揮霍。中國在這個等式中的角色不會在旦夕間發生改變。但是,除非這一角色發生些許轉變,否則中國近幾年的超高速增長不 可能持續下去——不管統計學家們怎麼說。
原文全文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